为何中国近现代要进行大规模的语言文字革命

JasonChi0条评论 1,835 次浏览

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一直想对古典诗词做深广的学习,偶尔间也做创作。既然要达到专业的水平,自然就不能随便看几篇古人作品进而模仿凑数,则要全面系统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词格律后,又想对诗词在古代语音中的音韵美做一定程度的学习,这就要学习“古代汉语语音”。

而古代汉语的语音已经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统一的“普通话”。所以学习古代汉语的语音似乎是不容易的。但我在早先的诗词格律的学习中就了解到“客家话”和“粤语”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成分包括语音,故而通过学习“粤语”来了解古代汉语语言是个不错的途径,而且“粤语”又是如此有趣和有魅力,唱歌都好听。

要系统专业地学习“粤语”,则一开始就要学习“粤语音标”读音和声调,又发现不少“粤语拼音”与“现代汉语拼音”的读音相似,于是又想先对汉语拼音做个系统的复习和加强,以免混淆和读不标准,事实我们不少人对汉语拼音的读音掌握并不准确,一旦上升的专业理论一点都不是小儿科那么简单。

了解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又牵扯出了中国近现代在“汉字注音”这条路上的曲折演变。由古代“直音法”到“反切法”,再到近代各种各样的“注音字母”,最终逐渐到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用拉丁字母、调号、隔音符等符号组成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我们都知道,近代以后,中国在语言文字上进行了很多改革,白话文、简化字、汉语拼音等等,我不由得发出了疑问,中国几千年的语言文字为何到近现代后做了如此重大的变革,原因在哪里?

看了一些纪录片和资料找到了答案。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不断被外族列强侵扰践踏的屈辱历史。于是文人和先进分子便思考为什么几千年的泱泱大国沦落到这步田地,他们都一致认为,是因为人家有坚船利炮,有发达的科技,那么为什么人家的科技就发达呢?究其原因是人家的文化普及程度高、文化教育好,而当时的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是不识字的文盲。那么要让中国强大起来,首先就要普及大众的文化和教育,然而中国的汉字和古文对于文盲来说并不容易学,必需要有老师教,学习门槛和成本很高,这就是阻碍中国文化普及的主要原因。西洋宗教传教士们来到中国为了传播宗教不得不学习汉语,他们都发出感叹“世上没有哪一门语言能像汉语这样难学”、“你想让谁下地狱,那就让他去学汉语吧”。脱盲首先要从识字做起,而汉字的形音义中,形可以模仿学会,但汉字的读音没有人教的话很难知道怎么读,如果认识的字本来少,反切法和用汉语解释字的意思也基本不可行。这样如何让国人容易地学会汉字的读音便成了一个问题,古代的“直音法”和“反切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适合白丁和小孩使用。于是就需要有一套让白丁容易使用的“汉字注音”的办法。于是文人们创造了很多套汉字注音的方案,但很多都有很大缺点,依然难学难用,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在周有光为首的语言学家的研究制定下最终产生了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

其实不只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问世,民国时期的倡导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及建国后的简化字取代繁体字,可以说这些语言文字方面的改革都是从1840年后中国被列强侵略开始的,原因都是因为汉字和古代汉语使用门槛太高、不够易学易用,才做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可以说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的确是进步的。古代汉语的高门槛和难学难用的确也是事实,古代文言文只是古代文人的专用之物,古代教育没有从国家层面统一做起,绝大多数人大字都不识几个,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对古代普通大众同样很难,而古代人们的“口头语”并不是像文言文那样的,中古以后的口头语还是很接近今天的白话文的,也就是说古代人“书面语”和“口头语”用了两套,“书面语”用的是“文言文”,而日常“口头语”还是相当正常用的还是“大白话”,这就要从何为“文言文”说起,从“文言”这个词说起,这个话题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做专门的论述。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